男子自编自演“5元卖地铁座位”被行拘,无底线博流量就该重拳出击
时间:2025-01-10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1月9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298562条,1月2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38.55%,该事件负面信息居多,占比58.21%。

近日,一男子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称要出让上海地铁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方向早高峰座位,并详细告知列车到站时间及自身乘车信息,声称只要5元“出让费”,还称已有一人成功“受让”两次座位。相关消息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有网友表示,5元虽少,但地铁座位是公共资源,占用公共资源盈利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座位理应按照先到先得、公共平等的原则分配。然而,周某某通过发布“5元卖座”的信息,试图将公共资源转化为可供个人盈利的对象,打破了这一平等原则。如果这种“花钱买座”的不正之风不被遏制,势必会使本应享有平等权益的乘客受到侵害,影响到其他乘客的出行体验。同时,这种行为还可能引发更加复杂的“黄牛”乱象,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公共资源的价值在于服务大众。地铁座位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其本质上并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而存在的。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伦理角度,还是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周某某的行为都是违背了基本的公序良俗。

没想到的是,这个本就令人惊讶的事件竟然一波三折,这起所谓的“有偿占座”事件竟完全是周某某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1月3日,记者从上海轨交警方获悉,“5元卖座”系该男子自编自演。经查,男子周某某为提高其在某社交平台账号的知名度,在没有实施相关“占座”行为的情况下,于2024年12月19日发布“有偿占座”帖文。12月31日,周某某为让“有偿占座”帖文保持热度,达到博取更多关注的目的,向媒体提供自制的虚假交易记录,谎称已成功转让2次,致使该不实信息在网络扩散传播。目前,上海轨交警方对违法行为人周某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热度和流量已成为一些从事社交媒体运营或以网络曝光为生的群体追求的目标。一些人特地制造明显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内容来引发争议,进行炒作,吸引社会的关注,从而达到提高个人或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周某某的行为正是这种“病态追求流量关注”的产物。他通过编造一个“5元卖座”的事件,利用公众维护公序良俗的正义感,通过主动扰乱公共秩序、制造虚假信息来获得短期的热度效益。然而,这种依赖网络热度的行为往往是“虚假繁荣”,它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一旦在网络上被放大,终究会被拆穿。与此同时,这个蹩脚的谎言却对公众信任、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周某某必然会为自己弄虚作假,扰乱视听的行为付出代价。
周某某最终因编造虚假信息而被行政拘留,这表明法律对这种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持零容忍态度。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于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整治力度,坚决整治自媒体运营人员移花接木、摆拍造谣等利用网络谣言进行吸粉引流、非法牟利等行为,重拳打击编造虚假险情、灾情、警情等违法犯罪活动。上海轨交警方的介入和对周某某的行政拘留,是对这种违法行为的有力回应,也传递了政府在此类事件中的严正立场。
然而,法律制裁并非唯一的手段,社会伦理和道德约束同样重要。对于网民来说,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是每个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使得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负责,尤其是当行为可能影响到公共利益时,更应当谨慎行事。
媒体观点
新民晚报:编造“5元卖座”,被行拘咎由自取
如今,编造虚假信息者已被拘留,属于咎由自取。有句老生常谈: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个别人为了博眼球等目的,通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AI生成等方式制造网络谣言,就算具有一时的迷惑性,终究也会被拆穿。吸引流量,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否则,“无底线”既会污染社会,也会害了自己。

上观新闻:上海地铁“5元卖座”系自编自演,假新闻何以让人信以为真
信息时代,热点汹涌,流量湍急,“后真相时代”,更需寻求真相。面对摆拍视频的上演,社会各界还应形成合力。对短视频平台来说,要切实履行平台责任,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提高对不实信息、恶意炒作内容的识别效率,防止传播失范。对新闻媒体来说,阵地不能失守,要承担好“把关人”责任,让流量里有真实、引领的力量。作为公众,广大网友也应该提高媒介素养,理性看待自媒体信息,在真相还未到来之前,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极目新闻:男子自编自演地铁“有偿占座”闹剧被行拘,对博眼球的无耻谣言要斩草除根
根治网络谣言需要斩草除根,斩断造假牟利的利益链。首先,治理网络谣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持续高压态势,提高违法成本,对于编造、散布谣言的行为,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彻底消除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其次,传播平台必须摒弃“唯流量论”的错误思维,优化推荐算法,加强对虚假信息的审核和过滤,切断谣言传播的链条,让传谣者没有流量,无利可图,也就铲除了谣言滋生的土壤。
治理网络谣言,犹如整治江河,绝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更需综合治理、精准发力。
每一条虚假信息的破除,都是对公众信任的守护;每一次及时披露真相,都是对网络谣言的宣战,只有下定决心,形成合力,才能让丑恶的谣言无处立足,让真诚与正气充盈于网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