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服务提供商

帮助更多的政企客户认知大数据,提升公信力,助力品牌提升

在线咨询

JR微评 | 关税战火淬炼大国韧性:中国多维破局重焕经济活力

时间:2025-04-29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当特朗普政府将对华关税从125%修改为245%时,没有人会想到中美贸易战会演变为如今只剩特朗普一人表演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数字游戏”。回望过去,这场跨越数年、跌宕起伏的贸易战,宛如一场海上风暴,不仅冲击着两国经济,更令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向充满变数,而中国在这场风暴中,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突围,一场关乎经济韧性与制度创新的攻守博弈,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中美贸易战时间线:

关税数字背后的战略博弈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 left; line-height: 0; width: 0px; vertical-align: top; visibility: visible;"></svg>
图片


第一阶段:贸易战启动与升级

2017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启动对华“301调查”,指控中国存在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这一举措作为导火索拉开了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序幕。

2018年3月22日:美国公布“301调查”结果,宣布对约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主要针对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

2018年7月6日: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涵盖工业机械、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中国于同日实施对等反制,对美国的大豆、汽车、飞机等商品实施对等关税,正式开启了双边关税战。

2018年9月24日:美国进一步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涉及家电、家具等消费品,并计划后续提升至25%。作为反制,中国则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25%不等的关税,石油、化工品成为反制重点,双方贸易摩擦持续升温。


第二阶段:谈判与僵持

2018年12月:G20阿根廷峰会期间,中美达成“休战协议”,美国暂缓原定2019年1月加征的额外关税,中国承诺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和能源。

2019年5月:谈判破裂,美国指责中国“背弃承诺”,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中国作出回应,宣布从6月1日起对价值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

2020年1月15日:双方经历多轮磋商,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美国暂缓部分关税升级。但核心矛盾未解,科技领域的限制(如华为制裁)持续加剧摩擦。


第三阶段:关税延续与局部调整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特朗普时期对华25%的关税政策。不过,为缓解国内通胀压力,豁免了部分消费品如自行车、家电等的关税。

2023年:面对美国持续的不合理措施,中国积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并对参与对台军售等损害中国利益的美企如洛克希德・马丁实施制裁,以法律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应对美国挑衅。

2024年1-6月:美国延长对华关税政策。拜登政府宣布继续维持对华301关税,同时扩大对电动汽车、电池、光伏组件的关税壁垒(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中国向WTO起诉美国滥用出口管制,并公布《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

2024年5月:美国提高部分中国商品关税。对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钢铝等加征关税,税率从25%升至100%(电动汽车)或50%(其他领域)。中国商务部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权益”。

2024年11月:特朗普赢得选举,于2025年1月就职。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中提出“对华全面加征关税”,宣称“中国掠夺美国财富”,要求“重建美国制造业”。


第四阶段:关税战全面激化

2025年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涉及贸易额高达 5000亿美元,并取消T86清关政策(即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

2025年2月4日:中国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吹响贸易战反击号角。

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以芬太尼为由,宣布将中国输美商品的额外关税从10%上调至20%,部分商品综合税率超40%。

2025年3月4日: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玉米、鸡肉、小麦棉花、加征15%关税,对大豆、高粱、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等农产品加征10%关税。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最低基准关税”(4月5日生效),同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60个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加征更高关税,致使中国输美商品总税率提升至34%(叠加此前已有关税,部分商品总税率超50%),并于4月9日生效。

2025年4月4日:中国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商务部公告,决定将斯凯迪奥公司等11家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海关总署公告,暂停1家美国涉事企业高粱输华资质,3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并暂停2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产品输华。

2025年4月8日:美国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关税从34%提升50%至84%,涉及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板等总价值1800亿美元商品,叠加此前税率,部分商品综合税率飙升至104%。

2025年4月9日:针对美国继续加征关税,中国宣布多项反制措施。中国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同时,商务部宣布将16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名单,11家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此外,当地时间4月9日晚间,特朗普发布修正行政命令,自当地时间4月10日凌晨00:01起,对中国的关税税率上调至125%,对其他不采取报复行动的75个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对等关税税率恢复至10%。

2025年4月11日:中国宣布自2025年4月12日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并声明不再跟进后续加税。

2025年4月15日:美国白宫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由于中国的“报复行动”,中国输美商品面临的最高关税税率已升至245%。

2025年4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高关税将“大幅下降,但不会为零”。目前双边贸易近乎停摆,贸易战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对抗阶段。


中国反制: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图片


稳就业:多维度拓展就业空间

1、企业稳岗与扩岗支持

鼓励企业通过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等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对受外部冲击较大的行业(如外贸、制造业)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学徒制”覆盖范围,重点培养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所需技能人才。例如,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三成。此外,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显著。例如,重庆、成都等地电子代工企业通过“订单+培训”模式,将沿海返乡劳动力转化为技术工人,2024年相关地区制造业就业率逆势增长3.2%。


2、就业服务与重点群体保障

中央财政已下拨667亿元就业补助资金,用于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2025年计划新增公共实训基地200个,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鼓励科研项目吸纳实习生,并扩大“三支一扶”计划规模至5万人。

 

稳经济:内需托底与政策协同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联动

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定向支持小微企业和绿色产业。财政政策方面,2025年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1.2万亿元,重点支持设备更新、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例如,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将额外贴息 1.5 个百分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强化国内市场与“双循环”战略

为对冲外部冲击,中国通过“央地联动”发放消费券提振内需。2025年一季度,北京、湖北等地发放超10亿元消费券,直接拉动餐饮、零售消费增长15%。例如,武汉“惠购湖北”消费券通过支付宝、银联等平台发放,满300元减90元的餐饮券核销率达82%,带动户部巷等商圈客流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同时,扩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 2 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比例提升至20%,预计全年拉动消费超1.5万亿元。进口关税进一步降至5%以下,2024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全球15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按年计意向成交创历届新高,金额达到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了2%。


3、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加速构建多元化贸易网络。2025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16.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5%,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东南亚市占率突破20%。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达成50项合作协议。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班列2025年开行量突破1.5万列,将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产品输送至欧洲市场,对冲美国关税冲击。中国与欧盟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空间,降低对美国贸易的过度依赖。

 

保民生:精准施策的“防火墙”

1、民生保障与价格调控

面对关税冲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建立“央地储备联动”机制,2025年3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2% 时,通过投放20万吨储备肉将零售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此外,对玉米、小麦等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农民收益与市场供应平衡。


2、能源与农业安全

在能源领域,中国页岩气产量2024年突破2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进口来源国增至29个,有效分散价格波动风险。

农业方面,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大豆供应国,2025年3月从巴西采购240万吨大豆,占当月进口量的71%。中国还与阿根廷签署长期大豆采购协议,未来五年预计进口量将达1.2亿吨,彻底扭转对美依赖。


3、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稳定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住建部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建立‘保障房+商品房+租赁房’住房体系”。2025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0万套,城中村改造100万套;上海、深圳等地优化限购政策,非户籍居民连续缴纳社保满5年可在外环外购房,释放改善型需求;广州、成都试点“租购同权”,租房者能享受就近入学、医保对接等政策,2025年全国计划筹建500万套政策性租赁房,租金比市场价低30%。金融领域,建立房地产“白名单”制度,对优质房企做到“应贷尽贷”,防范系统性风险。


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与创新驱动

1、关键资源出口管制

中国针对美国军工和尖端产业的稀土依赖,在稀土领域的反制措施持续升级,精准打击美国军工与科技命脉。2025年4月4日,商务部联合海关总署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冲击美国F-35战斗机生产线的核心材料供应。数据显示,美国军工企业因钕铁硼磁体短缺导致生产成本暴涨300%,部分武器系统交付周期延长18个月以上。此外,中国同步对钨等25种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涵盖仲钨酸铵等关键物项,进一步削弱美国高端制造业的供应链韧性。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线因钨合金短缺被迫减产20%,而中国洛阳钼业集团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仲钨酸铵纯度提升至99.99%,巩固了全球定价权。


2、半导体突围与AI突破

中国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在半导体领域,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投向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已实现量产,哈工大团队攻克的13.5纳米极紫外光源技术,使中国在光刻机核心部件上取得突破。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办好自己的事,以科技创新对冲外部风险”。

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为、百度等企业的云端算力芯片已实现7纳米工艺量产,其中华为昇腾 910B芯片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推理速度较前代提升40%,支撑起国内3亿生成式AI用户的日常需求。



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试图“脱钩断链”时,中国以坚定的立场、有力的反制措施和多维度的战略布局,向世界展现了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不仅是一场贸易领域的博弈,更是中国经济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从精准的关税反制到关键产业的技术攻关,从国内市场潜力的深度挖掘到全球贸易合作的积极拓展,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自身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贸易霸凌主义无益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未来,无论面临何种困难,中国都将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欢迎使用小巨人智能数据平台

立即试用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