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倒计时引爆光伏抢装潮:狂欢背后的供应链争夺战
时间:2025-03-31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王丹琪 | 文
网络、人民网 | 图
2025年2月,中国光伏行业迎来久违的躁动,组件价格在30个月(自2022年8月以来)的连续下行后首次上涨0.4%,头部组件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仍供不应求,经销商感慨“一天一个价”。
“现在有钱都买不到组件和电池片,都在抢‘430’和‘531’。”光伏资深从业人员这样表示。很显然,光伏行业正在经历新的抢装热潮。这场从萧条到狂热的逆转,源于两项即将落地的政策——分布式光伏“全额上网”模式的“430大限”,以及新能源电价全面市场化的“531新政”。
政策双驱动下的抢装潮

1月份,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其发布之日前已备案,2025年4月30日(含)前并网投产,且装机规模小于20M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仍能维持全额上网模式,享受较高的补贴电价。而4月30日之后并网的项目,则只能选择自发自用或部分上网模式,无法再进行全额上网销售。
2月份,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自2025年6月1日(含),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不再享受国家补贴。
“现在不是价格问题,是根本抢不到货。”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光伏项目经理坦言,近期组件和电池片现货市场已陷入“有价无市”的焦灼状态。为赶在2025年4月30日前锁定全额补贴,分布式光伏项目方正疯狂抢装;而5月31日后的电价市场化改革,则迫使集中式电站加速并网。政策窗口期的双重挤压,让行业进入“与时间赛跑”的冲刺阶段。
抢装狂热背后的隐忧

政策红利催生的需求井喷,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上游。抢装潮叠加连续数月的去库存周期,导致光伏组件市场呈现“卖方市场”"特征。数据显示,主流企业组件价格在短期内飙涨20%,天合、通威、阿特斯等头部企业部分热门型号组件现货库存已大幅度清空,产线进入“即产即发”状态,采购端提货排队周期普遍再延长5-7天,至15天左右,连四五线的小厂,只要有现货就能卖出去。
然而,市场供需失衡引发信用危机,行业信用体系正遭遇严峻考验。多家头部企业存在 "毁单" 现象,甚至要求经销商重新议价。“上周刚签的合同,隔天就被通知每瓦加价0.1元,否则终止合作。”某项目承建商表示,其公司近期连续三次遭遇组件厂家临时毁单,原本锁定的价格因市场波动被单方面作废。更有从业者将采购比作“拍卖会”——价高者得、手慢无货的乱象,折射出非理性抢装背后的短期逐利心态。
在这场看似狂欢的抢装竞赛中,非理性的暗流正在涌动,催生出多重风险叠加,质量管控风险亦浮出水面。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小厂家生产的质量较差的电池片流入市场,甚至非正规渠道的“贴牌”组件也流入市场。爱旭股份、天合光能发布相关公告,提醒非授权渠道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价格波动下的行业走向

这场狂欢能持续多久?
尽管抢装潮带来短期市场热度,但行业理性声音渐起。InfoLink预测,供应链价格涨势将持续至4月中下旬,随着政策窗口关闭和产能释放,组件价格或逐步回落至0.65-0.68元/W区间。隆基绿能等企业认为,下半年新电价机制实施后,市场将转向收益率驱动的理性发展,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也在为行业转型铺路。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爆发式增长,接网消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调整管理思路。国家能源局近日启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56个试点县将探索就近消纳、电网改造新模式。专家指出,虚拟电厂、绿电交易等创新业态,或将成为破解消纳难题的关键。与此同时,欧洲能源危机与中东非市场复苏,为中国光伏出海提供了新增长极。
这场抢装潮,既是政策红利的最后狂欢,亦是行业转型的关键契机。而对从业者而言,抢装潮是机遇,更是警示。政策末班车效应虽带来短期收益,但低质竞争、毁单涨价等乱象可能透支行业信誉。当补贴红利消退,唯有大企业深耕技术、中小企业坚守细分市场,通过做“精”实现做强,才能在这场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分布式光伏市场的竞争加剧和优胜劣汰,行业才能走上更成熟、更健康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