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古城破门亮灯事件:城市的“光”不只照亮街道,更应温暖人心
时间:2025-02-14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2月13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390032条,2月5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网媒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74.37%,该事件负面信息居多,占比55.19%。微博话题#人民网评破门亮灯道歉不是终点#阅读量已达5000万次,#官方通报破门亮灯事件#阅读量达3000万次。

近日,山西大同古城的一则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家商铺因未按要求开灯,竟被多名身穿“平城综合执法”制服的人员强行撬锁进店,将灯打开。这一幕被商家拍摄并上传网络后,迅速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事件发生在农历正月初六,正值春节假期,而这一“破门亮灯”的行为,不仅让商家感到无奈,更让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方式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事件的起因,源于平城区古城街道办鼓楼社区发布的一份倡议书。倡议书要求,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期间,商铺屋内屋外应“彻夜亮灯”,以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古城夜景的观赏性。这一初衷本无可厚非——谁不希望自己的城市在节日里灯火辉煌、喜气洋洋?然而,美好的愿望却在执行中变了味。当商家未能按要求开灯时,执法人员竟采取了极端手段——强行撬锁进店开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商家的合法权益,更暴露了城市管理中的权力滥用问题。
事件发酵后,2月7日,山西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发布了一封致歉信。信中承认,此次“破门亮灯”事件表面上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引发舆情,实质上反映出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工作偏失,对城市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街道办表示诚恳接受上级处理和社会各界批评。

然而,这封致歉信并未平息公众的质疑。相反,它引发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类似的“简单粗暴”执法行为屡屡发生?城市治理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在追求城市形象的同时,兼顾市民的合法权益?
“破门亮灯”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城市治理中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城市管理者希望通过亮灯营造节日氛围,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应以侵犯商家权益为代价。商家是否开灯,本质上是一种经营自主权的体现。如果管理者认为亮灯是必要的,应当通过协商、引导等方式,而非强制手段。
此外,事件还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一刀切”思维。从倡议书的内容来看,要求所有商铺“彻夜亮灯”,本身就缺乏灵活性。不同商铺的经营状况、用电成本、实际需求各不相同,强制要求所有商铺执行同一标准,显然不够合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商家的反感和抵触。
城市治理不仅需要力度,更需要温度。此次事件中,执法人员的“破门亮灯”行为,显然缺乏对商家的基本尊重和服务意识。城市治理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忽视市民的感受。
事实上,城市治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能够站在市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次事件为例,如果执法人员能够提前与商家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或解决方案,或许就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例如,可以为商家提供电费补贴,或者组织志愿者帮助布置灯光,这样既能实现亮灯的目标,又能赢得商家的理解和支持。
此次事件虽然以街道办的致歉告一段落,但它所暴露出的城市管理问题却不容忽视。城市管理的核心是为市民服务,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展示政绩。只有在尊重市民权益的基础上,城市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希望此次事件能够成为政府部门反思和改进的契机,推动城市管理走向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
毕竟,城市的“光”不应只照亮街道,更应温暖人心。
媒体观点
人民日报:从“破门亮灯”再谈营商环境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呵护营商环境方面,一定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保障,到办事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再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执法规范化……无论大小,只要把这些实打实的事情做细做好,企业就能够感受到。而好的营商环境又会在企业家中口耳相传,有时借助互联网还会“出圈”,形成放大效应。务实的行动、有力的举措、良好的口碑,对于资金、人才、企业的吸引力,可能比任何招商口号和广告都大。

新京报:大同“破门亮灯”后致歉,还应留下这三重反思
“破门亮灯”像一只麻雀,可解剖的地方太多,个中经验教训置于其他城市,亦可以彼此共享。笔者以为,这不妨总结为三点。
一是不能以集体利益之名侵犯个体权益。
二是私人空间与私人财产在任何时候都不容侵犯。
三是程序正义必须被严格恪守。
一座城市靠什么赢得市民的爱戴、商户的认可、游客的喜爱?一定是友善的市民氛围、良好的法治秩序、包容的营商环境,以及知错就改、察纳雅言的坦诚胸怀。舍此,其他恐怕都是空谈。

红星新闻:就“撬锁开灯”事件致歉,不能回避最根本的依法行政问题
归根结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应只是一句口头上的场面话,而应以看得见的方式落实在具体的社会治理和执法行动中,真正让所有市场主体感受到法治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致歉信中指出,“诚恳接受上级处理和社会各界批评”。社会各界的批评已经不缺了,还望“上级处理”能给出一个积极的善后示范,真正为“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打个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