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打“校霸”被免职,网友千里送锦旗:暴力执法还是“正义”之举?
时间:2024-11-29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11月28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472524条,11月24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网媒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49.99%,其次是短视频平台,占比32.29%,该事件负面信息居多,占比45.15%。

近日,“宁夏固原市张易镇派出所副所长王某因踢打小学生被撤职”一事,持续引发关注。而后,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自发给他邮寄了锦旗,再次将这一事件推上了新闻热搜。
据此前通报称,六年级学生马某某是一名校园“小霸王”,被曝多次殴打同校的两名三年级学生。王某在处理一起学生殴打同学警情时,因涉事学生马某某自行离开现场,王某遂带领辅警找回马某某,同时对其踢打,后将其带回班主任办公室等待家长。针对民警执法中存在的问题,11月24日,经固原市公安局党委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撤销行政职务处分。
由于涉及“校园霸凌”,处分一出,网友情绪立刻被点燃。很多网友认为“对副所长的撤职处分过严”,他们表示,校园霸凌的未成年人没有受到应得的处罚,执法民警对其踢打是在“教育”“伸张正义”。也有网友认为,无论情境如何,执法过程中的暴力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程序正义应当始终被遵守。

从法律角度来看,程序正义始终是所有执法行为的基本要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执法人员都必须遵循规范、控制情绪,依法依规行事。作为一名警察,王某对“校园小霸王”踢打的行为显然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违背了法治的基本原则。正如一部分网友所指出的,尽管校园暴力令人愤慨,但执法过程中的暴力行为本身不应被合理化。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越过法律底线去解决问题,那么社会的秩序和法治的权威将不存在。
但是,社会情绪的复杂性也让这一事件充满争议。随着近年来持不断的校园霸凌案件的发生及被曝光,学校和相关部门对霸凌者“轻拿轻放”的处理引发了社会公众强烈的不满。因此,当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屡屡发生时,社会公众对相关治理行为的软弱无力感到失望,部分人会自然地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认为即便是执法人员采取过激手段,也是在为社会伸张正义,代替无法自救的孩子们讨回公道。这其中隐藏着公众对法治和公权力有效发挥作用的渴望。
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这一事件都折射出了公众对于暴力、正义和执法的复杂认知。一方面,我们对于校园霸凌深感痛心,希望用更严厉的手段进行制止;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承认,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无论是来自涉事人员还是执法人员,最终只会饮鸩止渴, 影响社会稳定。公众需要的,并非简单的“正义”,而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公平正义。
此外,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局限,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行为。今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也提到要“惩防并举,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坚持厚爱严管、管早管小,及时化解、消除可能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者被侵害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因此,保护未成年人,该思考的应该是如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如何恰当实施惩罚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以实现其行为的矫正。单纯的惩罚与暴力,只会加剧未成年人的叛逆心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媒体观点
新京报:给踢打欺凌者的副所长寄锦旗,读懂网友“言外之意”
校园欺凌问题,是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但说到底还是个法律问题。如果靠法外“伸张正义”,只会加剧校园欺凌问题。被欺凌的学生、家长如果对实施欺凌者进行报复,也会让自己陷入违法的困境之中。
因此,网友给殴打小学生副所长寄锦旗,其表达出来的“朴素正义”可以理解,但更需看到这背后对校园欺凌有效治理的迫切期待。

大众日报:“给打小学生的民警送锦旗”,背后有两种情绪不容忽视
不论是这一次涉事副所长被撤职,还是不久前重庆一中学“情绪失控”的班主任“暂停教育教学工作”,舆论的反弹未尝不是好事。这代表着一种更加理性的趋向,说明“谁弱谁有理”“谁闹谁有理” 已经在互联网上没有市场,网友不再以从前的刻板印象来判断对错,公众更期待的是第一时间了解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上抵达公平正义。

极目新闻:打小学生的副所长被邮寄锦旗?要看到对从严治理校园霸凌的期待
民警打学生是站不住脚的。无论从警察法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说,无论涉事学生犯了什么错,哪怕是犯罪嫌疑人,民警也不能殴打。民警的职责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即使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再一腔热血,也要克制个人情感,不能因为出于义愤就打人。民警是来处理纠纷的,要依法履行职责。严厉打击校园霸凌行为,不等于可以殴打霸凌者,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个是非界限是明晰的。
民警态度鲜明反对霸凌,这当然是应有之义。无论公安机关还是学校以及其他方面,对校园霸凌都要坚决反对,不能纵容。网友为被免职的民警送旗帜,体现的依然是希望能够对校园霸凌敢于出手的期待。通过对民警的支持,表达的是对校园霸凌的抵制,这个情绪与心理应该要被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