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研学项目7天费用上万:名为“公益”实为“生意”,研学支教沦为商业操控
时间:2024-06-14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6月13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46355条,6月11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网媒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52.37%,其次是短视频平台,占比30.4%,该事件中性信息居多,占比83.25%,微博话题#大凉山支教7天费用上万#阅读次数达7500万次。

近日,媒体爆出的一起涉及大凉山地区的研学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记者调查,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
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地区的孩子打包成“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推出以“志愿者公益证书”和“乡村助学研学报告”为噱头的项目。该研学项目的价格异常昂贵,价格普遍在8000元-11000元,个别较贵的则卖到了4万元。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项目的毛利率竟然达到了70%。此类研学机构明显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公益之上,将贫困地区儿童作为牟利工具,丧失了道德和商业伦理的底线。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与质疑,对于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伪公益行为持强烈谴责。有网民感叹山区成了“镀金”之地,也有网民质疑这笔高额费用的去向,呼吁严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网民们纷纷表示,“不要把公益支教变成生意”“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让公益支教回归它的初衷”。

支教团是指致力于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进行教育支援的公益组织。而研学,更多是指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研学机构推出的这些将支教与研学混为一谈的高价项目,显然有打着公益旗号的“伪公益”之嫌。
研学项目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但前提是要真正践行公益理念,而非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违背初衷。这些存在的“伪公益”现象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利益,也破坏了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
一波又一波的“支教”团队来到大凉山,对他们来说只是走个过场、拍个照片而已,但是对于大凉山当地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活动缺乏专业性,无法为孩子们提供持续且高质量的教育支持,反而可能因频繁更换志愿者而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孩子们成为了获取利益而被利用的工具,剥夺了他们应有的尊严和权利。总之,这样的伪公益活动不仅没有实现其宣称的教育和扶贫目的,反而给当地学生带来了心理和教育上的双重伤害。
因此,此类支教研学活动亟待规范。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定期审查研学机构的资质、项目内容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运营透明合法。同时,鼓励公众和媒体对研学市场进行监督,设立举报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当牟利行为。
这起大凉山研学项目事件敲响了我们的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让研学项目回归本质,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有益的支持。
媒体观点
极目新闻:去大凉山7天支教费上万,公益怎能沦为作秀的生意?
支教就是支教,研学就是研学,不应该将其目的和初衷混为一谈。相关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严格筛选来支教的机构和团体,不要因为“抹不开面子”,就让孩子们天天忙着当“群众演员”。市场也应该主动拒绝这种“卖惨作秀”式的“支教”,守护公益活动的奉献初心,让每一次支教都能真的带来改变,留下意义。

新京报:花钱换证书,莫让大凉山沦为“公益支教秀场”
从培养志愿者精神角度看,此类支教活动,对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说到底,这属于“有偿公益”“花钱买公益经历”。近年来,不少高校,包括海外高校都加强了对学生提交的背景材料的审核,如果学生提交的志愿者经历证明、助学报告是通过几天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活动获得的,这不但不会为自己“加分”,反过来可能被认定为虚假材料、不诚信。如此,显然得不偿失。

红辣椒评论: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支教研学乱象当休矣!
对于“被支教”的孩子而言,研学团教育质量的层次不齐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伤害了大凉山孩子的朴素感情。此外,当前研学市场支教乱象频出,也暴露了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的缺位。对于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质量的支教项目,应当明令禁止、予以整改;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的志愿者,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健全志愿者平台,助力支教组织和受支援地的沟通,消除“信息差”,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宝贵的教育资源连同关爱一起,流向祖国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